买房子,对绝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,都是一件倾注了多年积蓄和未来期望的大事。而伴随这件大事的,往往是一笔为期二三十年的住房贷款。坦白讲,这笔贷款怎么还,利息怎么算,不仅关系到未来几十年的现金流,更直接影响整个家庭的财务规划。作为一个处理过不少与房产、借贷相关的案件的律师,我见过太多人因为当初没搞清楚房贷的门道,而在日后承担了不必要的压力,甚至引发纠纷。
很多人在银行办理贷款时,面对客户经理拿出的各种文件和数字,常常是云里雾里。特别是听到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这两个选项时,更是难以抉择。销售人员可能会说得天花乱坠,但其中的利弊,您真的清楚吗?这不仅仅是选一个还款方式那么简单,它背后牵扯到您对未来收入的预期、您的消费习惯,甚至是对整个经济周期的判断。
先弄懂几个基本概念:房贷构成的基石
在深入探讨两种还款方式之前,咱们得先对几个基本概念有清晰的认识,不然就像盖房子没有打好地基,后面的一切都容易摇晃。
贷款本金:这个比较好理解,就是您向银行实际借到的钱。比如房子总价150万,您首付了50万,那么贷款本金就是100万。这是计算利息的基础。
贷款利率:这可以说是房贷的价格。现在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,大多采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(LPR)加基点(BP)的方式来确定。这个贷款市场报价利率(LPR)是会定期调整的,通常是以一年期和五年期以上两个期限品种报价。我们房贷主要看五年期以上的。基点(BP)则是在这个基础利率上加减的点数,100个基点等于1%。这个基点数在贷款合同签订时确定,通常会影响整个贷款期限内的利率水平,除非合同另有约定或遇到政策性调整。说实话,这个基点数是您在申请贷款时,可以也应该和银行讨价还价的地方,不同的银行、不同的客户资质,拿到的基点数可能不一样。
贷款期限:就是您需要用多长时间来还清这笔贷款,通常以年为单位,比如20年、30年。期限越长,每个月还款压力相对小一些,但总的利息支出会更多;期限越短,月供压力大,但总利息能省下不少。
还款方式: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讨论的核心,主要就是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两种。
等额本息:月供稳定,心中有数
等额本息,顾名思义,就是每个月还款的金额(本金利息)是固定不变的。这听起来很省心,对吧?每个月固定支出多少,方便做家庭预算。我接触的很多委托人,尤其是收入比较稳定的工薪阶层,或者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,都倾向于选择这种方式。
它的计算稍微复杂一点,涉及到一个月利率和还款月数的指数运算。简单理解就是,银行把您整个贷款期限内要还的总本金和总利息加起来,然后平均分摊到每个月。但您需要清楚的是,虽然每个月还的钱数一样,但里面的成分一直在变:在还款初期,您还的大部分是利息,本金占比很小;随着时间推移,利息逐步减少,本金逐步增加。打个比方,就像吃一个夹心糖,刚开始舔到的都是外面的糖衣(利息),越到后面才越能吃到里面的芯(本金)。
优点:
- 每月还款额固定,便于记忆和财务规划,还款压力均衡。
- 对于未来收入增长预期不高的家庭来说,相对稳妥。
缺点:
- 总利息支出相对较高。因为前期还的本金少,导致计息的本金基数下降慢。
- 如果打算提前还款,尤其是在还款初期,会发现已还款项中利息占了大部分,实际偿还的本金很少,可能感觉不太划算(当然,是否划算还要看具体的提前还款政策和手续费)。
我曾经代理过一个案子,一对年轻夫妇买了房,选了等额本息。过了五年,家里老人资助了一笔钱,想提前还掉一部分贷款。去银行一算,发现过去五年还的几十万里面,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利息,本金才还了那么一点点,当时就有点懵了。这就是等额本息前期利息占比高的直观体现。
等额本金:前期压力大,后期渐轻松
等额本金,则是把贷款本金平均分摊到每个月,然后加上剩余本金产生的利息。也就是说,每个月还的本金是固定的,但是利息会随着您不断偿还本金而逐月减少。所以,这种方式下,您的月供是逐月递减的。
计算起来相对直观:每月固定还一部分本金(总本金/总月数),再加上当月产生的利息(剩余未还本金*月利率)。
优点:
- 总利息支出相对较少。因为本金归还速度快,计息基数下降也快。
- 还款压力逐月递减,越往后越轻松。
缺点:
- 前期还款压力非常大。第一个月的还款额是最高的,这对借款人的初期还款能力要求较高。
- 每月还款额不同,需要稍微费心记一下,或者做好相应的自动扣款设置。
选择等额本金的人,通常是当前收入比较高,或者预期未来收入可能会下降(比如临近退休),或者是有较强抗压能力,希望长期来看能节省利息支出的人群。我的一位当事人,自己做生意的,现金流比较充裕,他就选择了等额本金,他的想法很简单:趁现在能多还点就多还点,后面压力小了,万一哪年生意不好做,也不至于被房贷压垮。
两种方式,到底怎么选?算笔账更清楚
光说理论可能不够直观,我们来简单模拟算一下。假设贷款100万元,期限30年(360个月),年利率我们假设为4.0%(请注意,实际利率以银行审批为准,这里仅为示例)。月利率就是4.0%/12 0.003333。
等额本息:
套用公式计算(或者用房贷计算器),每月还款额大约是4774.15 元。
总还款额=4774.15 *360 171.87 万元
总利息=171.87 -100 71.87 万元
等额本金:
每月固定还本金=100万/360 2777.78 元
第一个月利息=100万*0.003333 3333.33 元
第一个月还款额=2777.78 3333.33 =6111.11 元
最后一个月利息(只剩最后一个月的本金未还)2777.78 *0.003333 9.26 元
最后一个月还款额=2777.78 9.26 2787.04 元
总利息=(首月还款额末月还款额)*还款月数/2 -贷款本金=(6111.11 2787.04)*360 /2 -100万159.87 万元-100 万元59.87 万元
(请注意:实际计算可能因银行取整方式等略有差异,此处为简化说明)
对比结果:
- 等额本金的总利息(约59.87万)比等额本息(约71.87万)少了大约12万元。
- 等额本金的首月还款额(约6111元)比等额本息的月供(约4774元)高出近1337元,前期压力明显更大。
看到这个数字,是不是感觉更清晰了?省下十几万的利息确实诱人,但前提是您得能扛得住前期的高月供。
利率变动的影响:LPR时代的不确定性
前面提到,现在的房贷利率大多与LPR挂钩。这意味着,对于选择了浮动利率的贷款(绝大多数都是浮动利率),您的月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。LPR每年会根据市场情况调整(通常在贷款合同约定的重定价日,比如每年1月1日),如果LPR上升,您的月供会增加;如果LPR下降,月供则会减少。
这一点对两种还款方式都有影响:
- 等额本息:利率调整后,为了保持等额,银行会重新计算您剩余本金在剩余期限内按新利率需要支付的月供,这个新的月供金额会在下一个重定价周期内保持不变。
- 等额本金:利率调整后,每月固定偿还的本金不变,但利息部分会根据新的利率和剩余本金重新计算,导致之后每个月的还款额发生变化,但仍然保持逐月递减的趋势。
不得不说,LPR的引入增加了房贷月供的不确定性。您在选择还款方式时,也要考虑到未来利率波动的风险。如果预期未来利率可能走高,那么选择等额本金,加快偿还本金,或许能更好地抵御风险。反之,如果预期利率下行,等额本息在利率下降时月供减少的幅度可能会更受关注(尽管两种方式都会受益)。
律师视角:选择还款方式的几点思考
作为一名律师,我更习惯从风险和长远规划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。选择哪种还款方式,没有绝对的好与坏,只有适合与不适合。
1.评估当前的还款能力和未来的收入预期:这是最核心的考量因素。如果您目前收入稳定,但增长空间不大,或者对未来支出有较多规划(比如养育子女、赡养老人),那么等额本息提供的稳定月供可能更适合您。如果您目前收入较高,或者有明确的加薪预期,且有较强的抗压能力,希望长期能节省利息,那么等额本金值得考虑。
2.考虑您的年龄和职业阶段:年轻人刚参加工作,收入不高但未来增长潜力大,可能会倾向于等额本息以减轻初期压力。而对于中年人,收入达到高峰,但可能面临退休后收入下降的情况,选择等额本金,在收入高的时期多还一些,或许更为明智。
3.资金的投资回报能力:这是一个比较高阶的考量。如果您有能力让手中的资金产生高于房贷利率的投资回报,那么理论上,选择等额本息,让更多的本金晚点还,把省下的钱用于投资,可能是更优的选择。但说实话,稳定获得高于房贷利率且风险可控的投资回报,对普通人来说并不容易。因此,对于大部分人而言,这个因素的权重不宜过高。
4.是否有提前还款的计划:如果您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可能会有大笔资金入账(比如房屋拆迁、继承遗产等),并打算提前还款,那么需要了解清楚银行关于提前还款的政策。通常,等额本金方式下,因为前期本金还得较多,提前还款会更划算一些(指节省的总利息更多)。但具体还要看银行是否收取违约金以及如何计算。
5.不要只盯着总利息:很多人容易陷入总利息越少越好的思维定式。但别忘了,货币是有时间价值的。三十年后的十几万,和现在的十几万,购买力完全不同。为了节省未来的利息而牺牲当前的现金流,甚至影响生活品质,是否值得?这需要您自己权衡。
结语:适合自己的,才是最好的
说了这么多,希望能帮助您拨开房贷计算的迷雾。记住,无论是等额本息还是等额本金,都只是银行提供的两种不同计算规则的工具。关键在于了解这两种工具的特性,结合自身的财务状况、生活规划和风险承受能力,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。
买房是大事,还贷是长跑。在做决定前,多问问自己:哪种方式更能让我在这场长跑中保持舒适的节奏?不要被销售人员的建议或者身边人的经验所左右,冷静分析,审慎决策。毕竟,未来几十年的财务压力,最终是需要您自己来承担的。
最后想强调的是,一旦签订了贷款合同,中途想要变更还款方式通常是非常困难的,甚至可以说基本不可能。所以,务必在签订合同前就想清楚、选明白。如有疑问,不妨多咨询几家银行,或者寻求专业的财务顾问、甚至是像我们这样的律师的意见,确保万无一失。
发布者:聚合律师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360juhe.com/18862.html